全球有1750多种蝎子,尾部末端的螫针中均含有毒液,但并非每种蝎子的毒性都足以致命。事实上,只有25种蝎子的毒液对人类构成威胁。
辨别蝎子的毒性,可以通过观察其体色来初步判断。红色蝎子的毒性最小,黑色偏蓝的蝎子含有轻微毒素,而黄色和米白色的蝎子则毒性最强,其毒液会破坏人的神经系统,严重时甚至导致心力衰竭。
在中国,十多种蝎子中,最常见、分布最广的是东亚钳蝎,广泛分布于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安徽、宁夏等地。这些蝎子的毒性相对较轻。
或许正是因为被蝎子蛰中后几乎不会威胁到生命,捕捉蝎子的人才会如此肆无忌惮。
在大众印象中,昆虫的繁殖能力通常很强,但蝎子却是个例外。它们对温度的要求非常高,每年仅有一半的时间处于活跃期,交配繁殖的过程也相当复杂,新生一代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成长才能孕育下一代。
每年4月中旬,清明节过后,蝎子开始活动,但此时气温尚低,其活跃程度有限。当气温升至25℃~39℃之间时,蝎子进入活跃期,此时也是交配、产子的高峰期。新生小蝎子在这样的温度下成长迅速。
6月到7月,是雄蝎子的求偶期,活动范围扩大,为寻找适合的雌性而奔波。雌性蝎子交配后,体内存留的精子可供其连续产仔3~5年。
7~9月,母蝎进入产仔期,每次可产下15~35只幼蝎。幼蝎在母蝎背上成长,约需1周才能独立生活。幼蝎需3年才能成年,第四年才能繁殖。
10月末,雄蝎子完成交配使命,雌蝎子完成繁殖任务,准备进入冬眠期。它们钻入地下约1米深的巢穴中,通常都有固定的住所和“舍友”。不同窝的蝎子闯入,可能会被围殴致死。
蝎子的活跃期约为6个月,主要在夜间活动,活动时间约3~6小时。因此,捕蝎人常在4月下旬的每晚8点左右,结队上山捕捉蝎子,直至次日凌晨2、3点才收工回家。通常,每个捕蝎人每晚能捕获约1斤多活蝎,按照成年蝎子2~3克的重量计算,每个捕蝎人一晚能捕获166~250只蝎子。
蝎子的体长仅5~6厘米(包括尾部),体色具有隐蔽性,捕蝎人如何在黑暗环境中捕获如此多蝎子呢?
捕蝎人使用一种叫手持紫光灯的工具,其能发出紫外线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,蝎子的身体会发出荧光色,非常显眼。小蝎子不会发光,但随着其骨片和角质层硬化后,会产生一种荧光物质,名叫β-咔啉。在紫外线照射下,会散发出蓝绿色的荧光。蝎子年龄越大,荧光色越明显。捕蝎人只需手持紫光灯在地面上搜索,发现有荧光色的物体,几乎可以肯定是蝎子。
山东是其中之一,蝎子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和地方小吃,每年需求量巨大。捕捉野生蝎子成为许多人“捞偏门”的手段之一。捕捉野生蝎子的现象在蝎子分布最广的地区尤为普遍。农业发展不景气,打工来钱慢又累,看到蝎子市场价格不断上涨,许多人开始成群结队地上山捉蝎子。
一些地区蝎子产业庞大,捕捉的人也多,已经入不敷出。最典型的是山东沂蒙山地区,沂蒙山区的人甚至有“掀蝎子”的习俗,一到四月,村里的大人孩子都会一起上山,掀开石头捕捉蝎子,然后带回家油炸做下酒菜。
华东、东北地区的野生蝎子几乎被捕捉殆尽,西北地区开始新一轮的捕捉活动。甘肃、内蒙古、宁夏、新疆等地都出现了大规模滥捕野生蝎子的情况。
2021年7月初,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山脉贺兰山脉,出现了大批人马集体捕捉蝎子的现象,人数最多时甚至达到近2000人。宁夏从1995年开始出现滥捕蝎子的现象,当时的价格是45元/公斤。近年来,野生蝎子数量减少,蝎子养殖业几乎无人问津,蝎子的价格不断上涨。2018年,活蝎的收购价约为800元/公斤,仅过3年,活蝎的价格就涨至1000元/公斤。
这样的“商机”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去捕蝎子,收蝎子的商人直接在村口等着村民“满载而归”。
滥捕蝎子,村民虽然短期内赚到钱,但此举将带来什么后果呢?
蝎子每年仅繁殖一次,大肆捕捉蝎子会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。蝎子是一种肉食性动物,喜欢捕食蜘蛛、蝗虫、蟋蟀等无脊椎动物,一只蝎子一年能捕食一万多只害虫,其中大部分是蝗虫。
假设一个村民捕捉了一公斤蝎子,约330~500只,失去这些蝎子,自然界将多出3300000~5000000只蝗虫等害虫。
我国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来人为控制蝗虫数量,但效果甚微。农民们大肆捕捉蝎子,为蝗虫铲除了后顾之忧,蝗虫种群数量不断扩大,大量蝗虫将进攻农作物,造成蝗灾。蝗灾发生时,受损的首先是农民。可以说,上山捕捉蝎子,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,与电捕蚯蚓造成的后果类似。
过去,捕捉蝎子并未被明令禁止,即使想管,也缺乏法律依据,有关部门只能进行口头教育。但到了2020年,新冠病毒的出现促使国家下达了野生动物禁捕令,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,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。包括山东在内的多地将捕捉野生蝎子列为违法犯罪活动,一年内累计捕捉超过1000只蝎子,将追究刑事责任。山东的野生蝎子这才得以喘息。
宁夏地区为何仍存在滥捕现象呢?
可能有人认为,“法不责众”,但实际情况是,捕捉群体过于庞大。像贺兰山这样的地方,蝎子出没时,一晚可能就有上百人上山捕捉,即使执法部门有意监管,也难以顾及每一个人。
捕捉蝎子几乎是零成本高回报的买卖,只要有利可图,逃脱监管的人就会继续冒险捕捉。
闪电哥认为,滥捕蝎子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管制,原因一是法律震慑性不强,违法成本过低;二是民众缺乏保护生态的意识,只关注眼前利益,不考虑后果。
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仅仅立法和科普教育是不够的。蝎子市场如此庞大,若在这些地区普及养殖技术,设立创业补贴,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经济来源问题,吸引更多人从事蝎子养殖。养殖量增加,产量提高,蝎子的价格将下降,滥捕野生蝎子的现象也将减少。当蝎子养殖销售形成健康产业链时,野生蝎子将重获新生。
(声明:本文为科普文章,旨在向大众解释滥捕蝎子的现象和危害,解答可能的疑问,请勿恶意揣测作者意图,感谢各位!)
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